朝鮮和大明不同,這點朱怡成心里很清楚,再加上朝鮮的歷史因素,朝鮮人對于大明的感觸是極其復雜的,在當年朱怡成定下吞并朝鮮之時就有所考慮。
如果并吞朝鮮進行的順利,那自然是兩說,可一旦朝鮮那邊起什么妖娥子,那么朱怡成也不會客氣。
再說,朝鮮是朝鮮,大明是大明,朝鮮人既不想做大明人,朱怡成當然也不會慣著他們,所以當朝鮮地方叛亂的消息傳來后,朱怡成心里就有了想法,這種苗頭不能有,絕對要打壓下去,而且得狠狠打壓。
至于像史貽直把全部希望寄托在遼東的滿清自己投降,朱怡成心里是嗤之以鼻的,從一開始朱怡成就沒相信過滿清會乖乖投降,輕易把遼東拱手交給大明。在朱怡成看來,滿清此舉只是拖延時間罷了,而現(xiàn)在朝鮮突然內(nèi)亂,其中還有著滿清的影子,那就更證實了這點。
之所以朱怡成沒有直接讓史貽直中斷和滿清進行接觸,一來是考慮到借著機會給對方一種錯覺,二來也是給史貽直留幾分面子。
無論史貽直再如何,他畢竟是朱怡成任命的首席軍機大臣,而且在朝中史貽直屬于清流,名望頗高。對于這種臣子,朱怡成雖然現(xiàn)在心中很是失望,可必要的姿態(tài)還是必須有的,在朱怡成看來現(xiàn)在這樣也是給史貽直一個機會,如果他能及時醒悟過來的話對于他自己和朱怡成也不算壞事。
丟開史貽直暫且不說,眼下擺在面前的就是朝鮮內(nèi)亂問題。遼東戰(zhàn)略不可拖延,這仗也是非打不可。而現(xiàn)在,朝鮮的明軍根本就顧不上回軍平叛,至于漢城的兵力原本就不多,更抽不出多少來解決問題,所以朝鮮內(nèi)亂如何平定,大明又如何借此確定在朝鮮的權威,甚至借這機會一舉掃平朝鮮國中對大明有居心叵測的地方勢力,這是極其重要的。
這也是朱怡成突然間把祝建才找來的原因,而現(xiàn)在祝建才的回答也證實了朱怡成的眼光不差,眼下朝鮮這個情況,派其他人過去恐怕都會頭大,甚至有無從下手的感覺,可是祝建才卻不同,這位曾經(jīng)縱橫中原的梟雄恰恰正是解決朝鮮問題的最好人選。
相比其他人,祝建才不僅是義軍出身,更是深知造反的“精髓”,再加上他這個人眼光獨到,心狠手辣,為了目的又不擇手段,如果放在本土恐怕會惹出麻煩,但放到朝鮮那邊卻是一條最好的獵犬。
當日,等祝建才離開皇宮時,他的表情同入宮前完全不同。
如果說入宮前的祝建才是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清,那么出宮時的祝建才是昂首闊步滿面春風。
除此之外,朱怡成直接給了祝建才一個朝鮮總督的職務,這個職務雖然只是暫設,但從品級來講已同黃滔渙相同,可以說是祝建才歸順大明后第一個實職,雖然這個實職有些水分,而且總督的也是朝鮮之地,但這卻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足以讓祝建才心中興奮不已。
除去朝鮮總督的任命,朱怡成還直接從京營中調(diào)撥了兩營人馬給祝建才,以作為他的督標部隊。此外關于朝鮮地方平叛和保證朝鮮對遼東的戰(zhàn)略后勤等方面,朱怡成也一應交給了祝建才負責。
漢城留守汪文作為黃滔渙和祝建才之間的聯(lián)絡人,除繼續(xù)擔任漢城留守外,還負責漢城的警備安全。
所以從這點來講,祝建才這個所謂的總督其實權利并不大,一來大明在朝鮮的軍隊不受他的控制,依舊由黃滔渙等人負責,二來漢城作為朝鮮中樞,依舊掌握在汪文手里。
而祝建才這個總督說白了手下的兵員也就是京營的兩個營,加起來不過一千多人,此外他擁有獨立平叛和掌握除漢城、平壤至于遼東前線征用的朝鮮軍隊外的朝鮮軍,以作為平叛和保障后勤需求。
帶著一千多人去朝鮮,這人數(shù)的確是少了些,這倒不是朱怡成拿不出更多的兵馬給祝建才。
一是因為時間緊迫,朱怡成沒太多時間從其他地方調(diào)兵。
二是因為大明至朝鮮只有走海路,運兵要依靠船只,而海軍的調(diào)動和運輸兵員都需要時間,在短時間內(nèi)也只能滿足這些人員和物資的運輸。
三是因為祝建才自己向皇帝要求的,雖然說平叛兵力是越多越好,可祝建才是什么人?難得皇帝肯用他,而且還給了他這么好的機會,如果帶著幾萬人開赴朝鮮,這活誰不能干?非得他祝建才么?
只有用最少的人,做出最好的結果,這才能顯出他祝建才的能耐。再說了,祝建才對于平叛已有想法,在他看來最終平叛肯定是腥風血雨,如果由大明直接出手恐怕不是什么好事,而讓朝鮮人打朝鮮人,反而更為妥當,他所帶的部隊僅僅只是個引子罷了,未來也不會成為平叛的主力。
祝建才的動作極快,當天傍晚就簡單收拾領旨離京,第二天中午抵達天津,等京營的兩營人馬風塵仆仆地趕來后,祝建才已登上戰(zhàn)艦了,隨后就直接朝著朝鮮出發(fā)。
“祝帥,船上風大,還是下艙吧?!?br/>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