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的突然任命,在朝堂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反貪”兩個字第一次正式出現(xiàn)在了朝堂的衙門命名里,許多官員私下已經議論起來。
不過大多數(shù)官員態(tài)度頗為不屑。
因為貪污,是本朝從開國之初,就流傳下來的習慣。
大明朝有一個習慣:不貪怎么做官?
還有貪官更是大言不慚地說道:不貪不是好官,不貪的人政務能力不行。
整個大明朝的官場,都有一個默認的潛規(guī)則,就是送錢。
這已經是官僚集團兩百多年來默認的規(guī)矩了,形成了長期的慣例。
有官員私下笑道:小皇帝還是太幼稚了,他若真的要反貪,干脆將天下所有的官員全部罷免了,這樣不就沒有貪官了么?
所以,在不少人看來,這一次皇帝是真的踢到鐵板了,這么玩,遲早會出大事。
不過出大事,許多人也樂意看見。
為什么?
事情鬧得越大,最后越不好收場的是皇帝自己。
不好收場之后,就得妥協(xié)。
一旦妥協(xié)了,不就不了了之了么?
一旦不了了之了,不就失敗了么?
既然大家都不看好“反貪”,為何李巖被任命后,還引起了軒然大波呢?
很簡單的道理,李巖區(qū)區(qū)一個舉人,一躍成為部堂級別的高官。
這就和后世剛剛通過公務員開始,結果就被提拔為部長一樣。
這是壞了規(guī)矩??!
大明朝的官場晉升是有規(guī)矩的,是要通過吏部考核的。
尚書和侍郎官,則是要通過廷推推舉的。
這是明面上的規(guī)矩。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