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樣少有的大仗,雙方戰(zhàn)兵死傷不多,可是所牽連諶眾,死傷的百姓更是巨大,付出的代價可謂天文數(shù)字,隨后的五年中,河南、山西久久緩不過氣來,大批的饑民逃亡湖北、河北......。
章子俊的中心思想只有一個,出奇兵減少龐大的后勤,步步為營,搶占有價值之地,鞏固一地,發(fā)展一地,建設一地。目前烏梁素海這一片實在太好了,只要有足夠的人力,不出三年就能成為塞外江南,重要的是周邊還有急需的鐵、煤、油、鹽等礦產(chǎn)。
章子俊在給朝廷的“報告”中也是這樣說的,先從整個地理情況說起,再說到如果放棄這一片土地將會面臨著什么,連往后三十年所發(fā)生的事用推理的方式說了出來。反過來又說了在烏梁素海建一個城后,可以極大緩解整個大西北糧食問題,整個延綏將成為大后方,而不是目前的最前線。
各種利弊,大道理說的頭頭是道,可是就目前朝廷上這幫人根本就沒有一個頂用的,全在相互斗爭中,爭權(quán)奪利,要么就是抱團取暖,保住官位,朝中根本無人理睬,就這樣章子俊的奏折被壓在通政司吃灰。
在章子俊看來,朝中混亂,自己在朝中又沒有后臺,反正已經(jīng)上報過了,加上還有皇帝給自己的金牌,如果幾年后有人參劾也不怕,可以放開手腳按自己的套路“亂搞”,在這些明朝人看來一些有違祖制,有違朝廷法令,私自制定一些法規(guī)等,這位巡撫全做了......。
當前來督軍的侍郎周石來到綏德后,就萎縮不前了,朝廷的邸報,地方的塘報早就傳給了章子俊,作為延綏巡撫要求侍郎周石帶領(lǐng)京兵入駐榆林,可是這位能在書本中夸夸其談的侍郎周石顯然是草包,被京營中的幾位參將架空了,又出了許多餿主意。
“周大人啊,不能再往前了,朝廷的旨意是守住邊關(guān)即可,此地作為邊關(guān)首府,不是我等膽小怕死,當然是先要保證主地不失,再另覓戰(zhàn)機,發(fā)現(xiàn)敵兵主力,圍而殲之。”
就這樣侍郎周石帶來的一萬京兵貓在了綏德不出,作為延綏巡撫章子俊是調(diào)不動周石帶來的一萬京兵,這一萬京兵只聽朝廷兵部的命令,所以章子俊也懶的管,說穿了這些人是來刷怪升級的,而不是真的守邊拼命。
回過頭來再來說一下此時的戰(zhàn)場,褚茂林一看這樣下去要遭殃了,雖然韃靼騎兵被打死了許多,更多的被后面自家的馬撞翻或是相互踐踏造成死傷,可整整一千騎兵的沖鋒,前面的人倒下了,擋住了后面沖鋒的速度,在沒有聽到后退的號角時,還得往前沖,很快就沖到了距明軍百步之內(nèi),不出幾個呼吸間就能刀兵相見了。
明軍這一邊褚茂林看到韃靼騎兵距離自己的軍陣不足五十步了,也就慌了,連忙揮動手中的繡春刀,指揮后排擲彈兵出列扔火雷,這第一波火雷扔的很整齊,三百枚火雷就在陣前二十米至三十米之間形成了一堵火墻,把沖在最前面的幾騎韃靼給擋住了,戰(zhàn)馬一看到有火,就不聽使喚了,自個斜著往邊上跑。
這可苦了褚茂林,正面起火擋住了韃靼進攻,往兩邊跑的韃靼騎兵反而繞到了明軍的側(cè)翼,正好從側(cè)翼攻入明軍的火槍陣。對于這樣的情況,褚茂林早就跟章子俊商討過,把第三排的火槍兵分成二組固守二個側(cè)翼,擲彈兵同樣分出百人防守兩側(cè),不停地扔彈,雖然繞到側(cè)翼的韃靼騎兵不多,明軍在慌亂變陣中,還是有幾十騎韃靼沖進了明軍的陣內(nèi),不多時沒有刀斧防身的火槍兵、擲彈兵被殺的亂作一團,許多人扔掉手中的槍彈往后奔逃。
就一會功夫死傷幾十人,好在韃靼騎兵人數(shù)少,在砍殺中,這幾十人的韃靼騎兵,慢慢地被火槍兵射殺。
此時韃靼的收兵號角也響起,是因為看到明軍陣前瞬間起火后,擋住了最后的沖刺,不得不收兵。
褚茂林驚出了一身冷汗,險啊,要是沖進陣的韃靼騎兵人數(shù)再多幾人的話,說不定自己的軍陣就被沖散了,已經(jīng)有許多兵往后逃了,這種逃離很可怕,會迅速帶動周邊不明真相的人一起逃。
韃靼這一次的進攻傷亡巨大,三隊游騎合起來有千人,結(jié)果一波沖鋒后,死傷三百多人,也就意味著已經(jīng)被打殘,一支軍隊如果死傷三分之一的話,將很難再次發(fā)起進攻,也就是說進攻失敗。
反看明軍第一輪的火槍齊射很有效,直接干翻了將近百人的韃靼騎兵,而且跑在最前面的都是韃靼軍隊中的勇士,這一輪從韃靼進兵二百米處開始射擊,直到接近百米時的第二輪射擊,往后就亂了起來,韃靼自相踐踏死傷一大半外,實際被火槍擊中也就是百人,命中率百分之三十。這對褚茂林來說已經(jīng)很滿意了,自家傷亡三十八人,這些傷亡被從側(cè)翼沖進來的韃靼兵所殺傷,從這里就能看出,火器優(yōu)勢巨大,如果不被敵兵接陣的話,將是零傷亡了。
再來看這波韃靼騎兵,除了幾十人穿著鐵甲外,其余只是一些簡單的護甲,這些護甲根本就防不住尼米彈的殺傷,可不知道韃靼在列陣時,就已經(jīng)進入了火槍的有效射程中,因為在固有的觀念中火槍只能打到百米遠,而有效殺傷在八十米到五十米內(nèi)。
韃靼這一次的進攻也是一種試探,明軍人數(shù)不多,想不到卻搭進去了三百多人的代價,所以就倉惶后撤了。
在明朝中期,明軍跟韃靼騎兵的戰(zhàn)斗,明軍不落下風,如果韃靼想要正面交鋒不是明軍的對手,韃靼仗著靈活機動,多路偷襲繞開明軍防守主力才能占便宜,而明軍出動大軍疲于奔命,弄不好被伏擊,所以韃靼才能在邊關(guān)“打草谷”,深入關(guān)內(nèi)搶奪糧食物資,明軍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起兵防守,每一次韃靼看到明軍來了,就會撤退。
這一次不同,章子俊是打算在河套中心烏梁素海筑城了,如果明軍在此地建成了一個堡壘,整個河套就會被控制,這些年來好不容易侵占得來的地盤將會退到黃河上游對岸,在斡羅出看來,整個河套水草豐滿,是一處上好的牧場。說什么也要在明軍還沒有站穩(wěn)腳跟時趕出去。
報!隨著帳外守衛(wèi)的一聲通報,進來了一個彪形大漢,這是剛剛從明軍哪里敗退下來的一位臺吉,見到斡羅出后,就開始說了剛才遭遇明軍“前鋒”的這一場戰(zhàn)斗,當斡羅出聽到死傷了三百多騎后,有點惱火問道:“明軍到底有多少人馬?”這位臺吉回道:“大約一個千人隊,配屬全火器,殺傷力巨大,我軍不敵。”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