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統(tǒng)計伯府內(nèi)的佃戶、長工、傭人、丫鬟,依附過來的所有人丁數(shù)前,就要說一說目前大明百姓生活標(biāo)準(zhǔn)。有人說大明百姓并不很窮,相反是很富裕的,說這些話的人全是書呆子,看影視劇看的太多了,哪些古裝劇里面,個個穿著光鮮靚麗,這些大家千萬不要當(dāng)真,章子俊來到明朝后,從一個小人物慢慢爬升到目前的地位,有偶然的因素,可是作為穿越者也是必然的結(jié)果,在章子俊的眼中,目前明朝人的生活,就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可是明朝人沒有感覺到而已。
民以食為天,首先從吃飯上看,大部份人一日吃二餐飯,包括軍營里面的軍隊,朝堂里面的朝臣們。早上一餐,晚上一餐,中午不是餐,而是吃一些糕點之類的點心。如果是平常百姓就沒有糕點,中午是不吃東西的,而更多的窮苦人家一天只吃一餐的,這就是現(xiàn)實。
穿衣,自章子俊來到這個時代,很少看到有穿衣服上沒有補丁的,不是說這些人沒有新衣服穿,有了新衣服也是逢年過節(jié)才穿一下,平時的常服,那怕在當(dāng)官的這幾年中,朝堂上的許多朝臣官服上也有補丁,特別是一些清流官補丁更多。平常百姓就不能說了,能有一件補丁的衣服穿,就算是體面人了。
這些還是在京城這樣的地方上的常態(tài),想想那些邊關(guān),云南、貴陽、四川這些地方,連年的農(nóng)民起義就能很好地說明問題了,從大明正統(tǒng)起,這些地方就沒有一年是太平的。連年爆發(fā)起義,連年起兵鎮(zhèn)壓??梢韵胂?,這些地方上的百姓過的是什么日子。穿衣是這樣,那么腳上的鞋子又是怎樣的情況,草鞋是大流,麻鞋是主流,沒鞋光腳占一大半,有布鞋、緞面鞋、皮制鞋這種是大戶人家中的用品,普通百姓要是有一雙布鞋,是舍不得穿,在干活時就脫下來,塞在腰帶上,等干完活了再穿上,像這樣的操作無處不在。
這種情況章子俊在沒穿越前也有體會過,當(dāng)時地方政府跟鄰國巴基斯坦有一個水電項目,作為政府外派一員,曾有幸出國“游玩”過一次考察,直到最后變成了東南亞旅游。
不管是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那邊的貧民窟,每一戶人家全是一塊油布,沒有布的就是草席,幾根小木棍支個棚子,就這樣生活在路邊,穿的衣服全是臟兮兮、油膩膩的,光著雙腳。想想這是生活在五百年后,當(dāng)時章子俊很震撼,來到明朝后,看到明朝底層的百姓都比那些人強,起碼有茅草屋,要不是受天災(zāi),成了饑民、流民,生活比五百年后的那幾個國家中貧民窟中的人要好。
章子俊成為了“平安伯”,在賜地內(nèi)的人都是擁護的,因為往后,不用給朝廷交稅了,也不用徭役,這些人丁全部成為伯爵府中的一員,受到免稅免役的優(yōu)待。還有大哥刑凱依附過來的這一大子家族,也是出于這個目的,頭上無形中有了一頂保護傘,所以個個喜笑顏開。
章子俊沒法啊,在古代就是這樣,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人為官,全村沾光,這樣就不得不統(tǒng)計全府人口了,這些人以后將圍繞著整個伯爵府討生計,對章子俊來說壓力何其之大。
自己府內(nèi)的傭人、丫鬟好說,主要是新依附過來的家庭統(tǒng)計,古代一家子不是幾口人的問題,而是十幾口,上百的也有,給出了時間,這些人家里,不是三服之內(nèi)的人員不得依附,章子俊只認(rèn)三服以內(nèi),光大哥刑凱一族三服內(nèi)就有三十七戶人家,有些人家可謂是三世同堂,這三十七戶人口就有四百六十八口,其次是二哥徐經(jīng)年家三服內(nèi)十一戶,人口一百零六人,再有傭人杜家,后來的荷香、雪柳家?guī)砹似邞?,四十九人,雅琴家三戶,十三人,光這些人口是六百三十六人,要建房屋六十個小院。
這還不算完,原來本地的東劉莊村共計十八戶人家,人口一百六十一人,也要搬新居,對于這樣龐大的改建,只能慢慢改善,把現(xiàn)在有用的資源從新分配好就成,沒有房住,先期就搭建棚子,能有遮風(fēng)擋雨就成,比之外面的饑民、流民來說,有一個落腳之所,主要入口有禁軍保護,安全得到保障,不再受盜搶之苦。
章子俊把人員分成了三批,小孩老弱一批,青壯婦女一批,青壯男人一批,除了小孩老弱外,不管是誰都要出力出工,第一就是把空地全部種植糧食,男勞力除了耕地后,就是搭建棚子安家,女青壯在田地里面種植“高產(chǎn)作物?!?br/>
上百人一起出工的場面還是很壯觀的,二十頃地,去除居住用地、工坊用地,可種植糧食的地就沒剩下多少,初步規(guī)劃后還能有一半能種糧了,這十頃地往后就要養(yǎng)活府內(nèi)上千人的溫飽是不夠的,雖然是二十頃地,其實遠遠不止,原因是潮白河大水過后就會有改道,留下許多河溝叉叉,光是河灘地就有三里地,而這些河灘地留有大量的泥沙小石塊,這種地屬于荒地,長有大片大片的蘆葦、喬木等,那么往后就要在周邊的河灘地上找補,伯爵府占了三畝,章子俊直接把朝廷的規(guī)制修改,關(guān)于規(guī)制不僭越就行,何況是降制,原本府中三大進院四周全是花園水池,這些統(tǒng)統(tǒng)去掉了,三大進院就圍了一個墻,大門口弄一個半畝地左右的石板場后硬生生多出了一畝多地,將這些地用于建設(shè)住房牲口棚子等,在運河邊上還建有一個小碼頭,能??夸畲?。
而這些前期投入的銀錢,章子俊鼓動姚穎把西院給賣掉,把姚穎的嫁妝及家里值錢的也賣掉,叫做換新,反正有新的伯爵府可住,城內(nèi)留著這樣大的房也沒人住,換成銀錢去營造新地很劃算的,用章子俊的話說,這叫用時間換空間,創(chuàng)造出更大的財富。
現(xiàn)在章子俊跟姚穎在夫妻生活中不斷地理解了許多新詞匯,在姚穎看來,土地才是根本,兩相比較,當(dāng)然城外的二十頃地比之這個西院更重要了,而要變賣家財,很是為難,也知道相公很缺錢,為妻只能變當(dāng)首飾了。
作為大哥刑凱,已經(jīng)到了五十了,古人一般早死,壽命有限,五十歲對古人來說知天命了,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也。也就想著身后事了,真到了致士時,老家已經(jīng)回不去了,原因是韃靼一直犯邊,老家現(xiàn)在成了邊墻,所以才帶著全族人遷來京城謀生計,正好章子俊封伯,這不是瞌睡遇著枕頭嗎。
作為將來刑家在京成發(fā)展,尋找一個落腳之地就關(guān)鍵了,入住伯爵府最大的好處就是有合法的身份,要不然這么多家戶,要成為流民,利用現(xiàn)在自己的關(guān)系,幫了一家,那么其它的怎么辦?足足有三十七戶,光靠相幫肯定是不行的,而入住伯爵府為佃戶,就成為最好的選擇。自己也將在伯爵府封地上營造一個晚年度日之所,所以也是把全部家當(dāng)變賣的變賣,就跟章子俊的想法不謀而合。
作為姚家,目前姚夔已經(jīng)日漸病重,常臥床不起,現(xiàn)為吏部尚書,加太子少保。章子俊時常陪著姚穎看望,西院本是姚府連在一起,對于章子俊把西院賣掉,姚夔也不反對,反正時日不多,對這種事情也就看淡了,而姚璽作為在京城姚家唯一男丁,將一直守著姚夔,直到最后也將護棺回浙江,古人對落葉歸根很是看重。
為了此事,姚穎不知哭了多少回,終究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又能怎樣呢?
二哥徐經(jīng)年全族十一戶,一百零六人,跟大哥刑凱一樣,同樣是回不去了,才舉族南遷到了京城,這幾年過的很不好,每家每戶全在京城內(nèi)做點小商販,給城內(nèi)大戶人家?guī)忘c小工什么的,基本全是苦哈哈地過日子,而這一次有這樣的機會,不能再放過了,現(xiàn)在又是災(zāi)年,入了伯府做佃戶起碼能解決溫飽問題,再也不用賣兒賣女到處求生計。
現(xiàn)在杜家老爺子已經(jīng)快不行了,請了幾回郎中,一直服藥也沒好轉(zhuǎn),章子俊看出是長年勞累積攢的病太多,又是心血管病,又是肝病,還有許多并發(fā)癥,可是杜老爺子很是樂觀,常說:“這輩子能在章家這幾年來是最滿足的,讓杜壯、杜毛蛋各自家一起依附伯爺家,這樣才能有個依靠,往后不會受欺負(fù)?!闭伦涌〔坏貌淮饝?yīng)下來,原因是為了章子哲,雖然還沒成婚,可杜靈從小跟章子哲在一起,不知不覺間成妾室,這就是封建社會啊,男人成年后,可以先有妾再娶妻,而且還是一種常態(tài)。
也是一種等級,杜靈決不可成為妻,因為章子哲的地位不允許,這是章府二少爺。就當(dāng)章子俊同意,姚穎肯定反對,還有陳詩蘊,詩蘊雖為二夫人,可畢竟也是書香門第出身,當(dāng)然也是反對,二少爺將來要娶的也要門第相當(dāng)才是。目前又為章家生了個小子,在府中傭人、丫鬟看來雖然是庶出,也是章家第一個出生的小主人,為了這事,章子俊還殺了幾只雞鴨,又在禪房中對著那塊刻著奇怪的字符的牌子禱告了半天。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