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是弘治年,大明寶鈔已經(jīng)名存實亡了,大明歷朝發(fā)行的銅錢從洪武通寶起,還有永樂通寶,洪熙通寶、宣德通寶,大明從正統(tǒng)起到景泰,再到天順及成化,當前的弘治共五十余年了,一直沒有發(fā)行過新的通寶,發(fā)行新的通寶已成當務之急,提到了日程。這就是往后的弘治通寶。
中國人自古以來忌諱就很多,皇帝更是如此。尤其到起名字這塊,更是登峰造極。大家都知道,宋元兩代除了通寶錢,還有元寶錢。可到朱元璋這行不通了。大明只鑄通寶,而不鑄元寶。一來,元寶的元字,犯了朱元璋名字的諱。皇帝名字里的元字怎么能用呢?二來,朱元璋也忌諱元朝。一個被自己親手大敗的舊日王朝,怎么能用它國號中的字呢?至此,明代所有鑄錢只有通寶。后世子孫遵循著開國先祖的制度始終不變。一直到南明永歷皇帝都是如此。
章子俊是算計好了《大明時報》對大明的沖擊有多大,在朝廷還沒有反應過來之時,早就為《大明時報》的發(fā)行量做了“兵棋推演”,剛從平安鎮(zhèn)運來的八臺手搖式印刷圓盤機,正在《大明時報》內(nèi)庭中一字排開,往后每一臺機子只印時報的一個版面,中途不用調(diào)換安裝別的印版,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印刷產(chǎn)量。而在左右閬苑邊上,正在清理出那些假山,細竹,回廊,涼亭,石桌石墩子之類,一邊營造一個倉儲之地,一邊營造一大印刷車間,等待著后續(xù)最后一批十六臺手搖印刷機子,到時《大明時報》的規(guī)模共計有24臺印刷機,日印六千本《大明時報》不再話下。而正廳用作鑄字排版用房,把袁潔的花園別苑變成了一個工坊場所。
又在正門邊上,圍墻口開一間房作為售賣歷年來賣不出去的《大明時報》庫存,也作為《大明時報》創(chuàng)辦以來的成列。也是街面上賣報的小童及書攤領取《大明時報》的地方。就目前只有第二十三期、二十四期已售完,二十五期正在開賣,二十六期還在開印中。
正因為《大明時報》的連續(xù)性,每日前來零購的人絡繹不絕,自二十五期發(fā)行開賣后,就有許多京城周邊的書商前來要求代賣或是直接進貨運到宛平、大興、昌平、良鄉(xiāng)販賣,章順忙的焦頭爛額。
《大明時報》不擔心會不會有書商盜版,畢竟此時的書商不講武德,只要看到市面上有好書,就會復制盜刻私印,官府是不管的,因為沒有這方面的法令,比如像四書五經(jīng)等重要書籍,需要有官方審定樣本,允許地方翻刻,但是不能另刻,即照樣翻版,不能走樣即可。這樣的規(guī)定對民間的書籍更無約束力了。
可是《大明時報》有所不同。因為有時效性,就目前售價五文銅錢,如果盜版翻刻的話,連成本也收不回來,不就虧到姥姥家去了。往后還會在發(fā)行的數(shù)量上、速度上更是無出其右,成本會進一步降低,《大明時報》只會越來越賺錢,說不定隨著發(fā)行量的增大,還會降價到每份三文的地步,想要盜版拍馬也跟不上這樣的速度。
《大明時報》在京城的后臺也是很硬的,袁潔的官位雖然不高,承宣布政使司左參議也算是實職,屬于朝廷一級行政單位,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合稱為“三司”,皆為省級行政區(qū)最高機關,京官左參議屬從四品,督糧道負責征收田賦、督冊道、分守道主要負責向各府、直隸州傳達、催辦布政司的公事。
詹事府主要是奉侍太子讀書,少詹事劉壁的權力雖然比不上袁潔,可是官位卻高,屬正四品。
庶吉士出生的鄒智,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是官職,卻專隸于翰林院,明代的翰林為朝廷儲材之地。英宗后有慣例: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nèi)閣。故此庶吉士號稱“儲相”,能成為庶吉士的都有機會平步青云,例如明朝萬歷年間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即是庶吉士出身。鄒智是成化十六年鄉(xiāng)試,第二甲第二十八名,那年狀元是王華,王華的兒子是大名鼎鼎的王守仁,到成化十七年會試時,鄒智考了個吊車尾,第二甲第八十七名賜進士,后通過家族在朝中的人脈關系,才留京弄了一個庶吉士??墒沁@些年來隨著年齡的增大,升官無望了,弘治二年才結束庶吉士,在國子監(jiān)任學正,屬正九品。去年升任為國子監(jiān)繩愆廳監(jiān)丞,屬正八品。
作為六部之首的禮部,主事曹保雖然官職較小,屬正六品,卻是實職。
由此四人撐著當后臺,已經(jīng)把控了朝廷幾處要眼部門,像袁潔、劉壁還有親朋好友在各科中掛職,鄒智、曹保原本就是京城官宦之家,其朋黨就像是蛛網(wǎng)一樣密布,這些人就是《大明時報》的啦啦隊,搖旗吶喊助威的,對于章順來說不用去考慮會有同行爭斗,地痞來鬧事,官府衙門刁難等問題。
章順一口一個袁伯伯,劉伯伯地喊著,讓這四人格外開心受用,時不時差人送來一些吃喝及生活上的用品,曹保還特地在自家府中選了二個丫鬟來照顧章順的起居,而鄒智關照幾個紈绔兒子常帶章順去城內(nèi)游玩參加一些詩會,交友集會什么的,還有一些吃喝,每到有集就誑街。幾次之后,章順喜靜加上報社雜事增多不斷地推辭,這才稍稍地罷脫了幾位伯伯的熱情。
此時的京城雖然沒有宋時繁華,也沒有大唐的盛世,卻也是大明近幾年來少有的安穩(wěn)和繁榮,隨著近年來商業(yè)的興起,那些溫暖的煙火氣兒充盈在街頭巷尾、彌漫于市里坊間。隨著愈來愈響亮的叫賣聲一起出現(xiàn)的,是各式各樣的繁華商業(yè)區(qū)以及其中琳瑯滿目的商品,還有豐富精彩的消遣項目。
街上有的是衣帽扇帳、盆景花卉、鮮魚豬羊、糕點蜜餞、時令果品,若是走著走著餓了,到處都是風味小吃,什么孝仁坊的團子,賢比居的云吞,秦安坊的十色湯團,太平坊的平安鎮(zhèn)糖果,“八仙樓”“乳酪張家”,平安府出品的各種方便食品,京西的碗口,河東的糕點,市西坊的泡螺滴酥……只要樂意,任君玩?zhèn)€通宵達旦,穿梭在街里巷間,“篝燈交易,識別錢真?zhèn)危w毫莫欺。”
再有就是大明特有的教坊司斜對面瓦舍了,瓦舍,也被稱為瓦子,是當時固定的娛樂中心,因“來時如瓦合,去時如瓦解”而得名。瓦子形似方形市場,四周圍繞著滿滿的酒樓、茶館和商鋪,中間則是定期的集市。瓦舍中,還有一個別樣場所——勾欄。此場所興起于北宋仁宗時代,里面設有著戲臺、戲坊以及供觀眾就坐賞樂的“腰棚”,四周圍著欄桿,中間多時可容納千人。
里頭更是花樣多。說唱、戲劇、雜技、武術,想看啥有啥。就拿說唱舉例,就包含說話、雜說、演唱等各類表演。光是說話,就能聽到藝人們講經(jīng)論道、談古論今。更不必說其中的“小說”,天上地下,都能成為說書人的材料。銅鑼聲一響,藝人們擺開架式,觀眾席里頭坐了個滿滿當當,說書人不急不慢,先來一段精彩的詩詞或引入入勝的小故事,待到觀眾來了興趣,立馬連說帶唱、繪聲繪色地細講慢解,什么靈怪、煙粉、傳奇、公案、神仙……要啥有啥,故事怪誕,情節(jié)離奇,臨了了,還得再附上一首詩詞才算結束,起承轉合間,準管叫人“牽腸掛肚”。戲劇的看頭就更多了,傀儡戲、木偶戲只算開胃小菜,運氣好了,還能看到藝人們的絕活兒——魔術。勾欄里座位多,而且往往不分貴賤,碰上精彩節(jié)目,拍掌叫好的有販夫走卒,落泊書生,也有著達官勛貴。
自《大明日報》的話本《射雕英雄傳》連載以來,隨著故事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說唱藝人,憑著自己的想象,發(fā)展出了許多的劇本,就在勾欄處說唱起來,可是要看到正宗的故事情節(jié),還得等待下一期的時報,可謂八爪撓心。所以此處是《大明時報》最大消費場所,也是時事政治,各派學說、學派起爭論最多的地方。
第二十六期《大明時報》頭版頭條發(fā)布的《工商皆本》文章,徹底攪動的整個大明。隨著這一期的發(fā)行,《大明時報》也隨之把發(fā)行量提高到了三萬本后,每天都在加印中,因為有商販把《大明時報》運送到了應天府,雖然比京城晚了半個多月,可隨著后期第二十七期、二十八期的到來同樣只是晚半個多月,在時間上也能銜接。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