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慶六年五月三十,甲寅。
內(nèi)閣首輔高拱攜戶部尚書張守直,禮部右侍郎朱大綬、工部左侍郎趙棉以及禮科給事中陸樹德前往天壽山潭峪嶺,勘察山陵。
張居正攜翰林院眾人總領修纂事,包括此前一直進行的世宗實錄。
而五軍都督府的戎政總督們,則在明朝大祭司定國公徐文壁帶領下,朝見新皇。
英國公張溶,成國公朱希忠兩人逐漸隱退,專心于修煉之事。
富貴已極,當求長生之道。
而高拱一直推行的海道漕運,從淮安云梯關于三月上旬啟程。
沿著山東半島一直到天津衛(wèi),全長三千多公里。
避開了漕運愈發(fā)混亂的航道。
海上還有琉球群島的鮫人的全程護航。
二十萬石糧食,僅用兩個月就抵達京師。
此中折損幾乎微不足道。
海運效果斐然,當日在朝中引起震動。
以及大量的反對和彈劾。
有司甚至喊出祖宗之法不可更易!百萬漕工衣食所系!
從隆慶六年六月一日開始。
彈劾高拱的奏章如飛雪般涌現(xiàn)。
這種情形皆因內(nèi)閣中兩人龍爭虎斗,對下面肆無忌憚的言官們逐漸失去了控制。
或者說,本來就是無法約束。
文華殿里。
朱翊鈞拿著這幾份奏章,對內(nèi)閣三輔臣問道:“如何處置?”
而張居正和高拱的斗爭,還沒到在皇帝面前撕破臉皮的程度。
面對皇帝的詢問,張居正說道:“海運之事,關系重大,不若海漕并行,以觀后效?!?br/>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