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節(jié)養(yǎng)由基弓
已無退路的吳凡,只好硬著頭皮站在會場中央。
眾人的目光都齊刷刷地聚焦在吳凡身上,有期待,有懷疑,有崇敬,不一而同。
而吳凡本人在平靜的面sè之下,心中卻是在做著ji烈的斗爭:我該抄哪首歌呢?
類似“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這類深受小朋友喜愛的詩是肯定不行了;“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用在這里貌似又有些不對場合。唉,真是頭痛啊,到底該用哪首呢?
眾目睽睽之下,吳凡焦急不已,為表現(xiàn)出自己的蛋定從容,吳凡故意在會場中央走開幾步,借機扭頭四顧,想要找到一個可以借題發(fā)揮之處。
無意間,吳凡的目光掃視到城外軍營正在訓練的一隊弓兵,以及正在打掃的城外戰(zhàn)場。大量的身中箭矢的敵我雙方士兵尸體倒伏在地,身邊是破敗的在秋風下扯抖著的軍旗,放眼望去,一股悲涼氣息迎面撲來,此情此景,不用吟詩作賦就已令人為之觸動。
眾人見吳凡站在那里凝眉望向遠方,許久未動,出于好奇,也不禁紛紛起身來看。正當他們也為眼前這副戰(zhàn)后的悲涼而心神觸動之際,吳凡已是出聲道: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傷殺”
隨著吳凡的聲音落下,足有近二十秒鐘的時間,整個會場鴉雀無聲,眾人都深深地沉浸在了吳凡這首詩的意境之中。
很多時候,評論一首詩文的好壞并不是只看前后對仗工整,選詞精美,而是看一首詩能否引人共鳴,能否烘托當時意境。而這首《前出塞》,在此時此境,恰好就做到了這一點。
歸根結底,善,乃是人之本xing;所謂人之初,xing本善也。如果能夠遏制戰(zhàn)亂紛爭,人人都是希望越少的血腥殺戮越好。
只是,以眼下的形勢來看,想要遏制戰(zhàn)亂紛爭,最好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統(tǒng)一這個亂世。在這個過程中少不得殺伐果斷,但是,誰又曾深刻地想過,那些在戰(zhàn)場上殺人不眨眼的將軍與兵士們,內心深處其實并非熱衷于此,而是不得已而為之。
吳凡這首《前出塞》沒什么華麗的詞藻堆砌,也沒什么極韻對仗互為引應;但是,用在此時,卻是極大的引發(fā)了在場眾人,尤其是眾位武將心中的共鳴,甚至有些比較感xing的武將,還為這一首詩濕潤了雙眼。
最終,還是曹操打破了會場上的沉靜。長嘆了口氣,曹操微微點頭道: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嗯,這兩句道出了孟玄制軍之道,手下部隊皆屬精銳。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每場戰(zhàn)斗,盡量以最有效的方式令敵軍部隊失去戰(zhàn)力。射人先射馬,看似矛盾,只因沒了戰(zhàn)馬騎兵仍可步行做戰(zhàn);但是,也恰恰是這種矛盾的表現(xiàn)手法,道出了不愿過多傷及無辜的心理,為后面的四句做下鋪墊?!?br/>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鄰,豈在多殺傷好,說得非常好戰(zhàn)場上血腥殺戮并非我等真實意愿,如果能夠永保天下太平,蒼生安樂,我愿立即卸下手中劍,享受子女繞膝之樂矣”
注:就像同樣的話用在不同的場合會引發(fā)不同的效果一樣。“射人先射馬”并非曹操理解有誤,而是處身角度不同,理解也不同罷了。附一句:其實重甲一直認為我們現(xiàn)在譯解的詩詞之意,很多都不見得與作者當時想要表達的意思一樣
曹操這道點評,為這首詩的意境起到了推bo助瀾的作用。類似典韋、許諸等一勇之夫,本來對吳凡這首詩表達的意思不是很清楚,一知半解。及至聽完曹操的點評,頓時如夢方醒一般,粗著嗓門大聲叫好;帶動整個會場上的眾人也都跟著紛紛叫好,其聲勢,遠遠蓋過了前面幾人獻詩的場面。
在這個過程中,站在場外觀眾中的呂玲綺,一雙明眸中閃動,星星點點,顯然已是被吳凡的詩境所感染。再看周圍眾人紛紛齊聲叫好,呂玲綺臉上洋溢著興奮的紅潮,比吳凡還要高興得多,仿佛是她在接受眾人的贊美一樣。
卻說吳凡,最初只是帶著點惡搞的心理參加這次漢詩大會,又逼不得已硬著頭皮獻詩。及至方才看到城外戰(zhàn)場上的慘景,再信口而出這首《前出塞》,就連吳凡自己都被這首詩打動了,不由得怔神許久。
不過,當聽到曹操點評到最后,大受詩境感染之際,竟然道出‘愿卸下手中劍’這樣的話來,吳凡連忙向曹操拱手道:
“此時局勢,要結束戰(zhàn)亂,必要一統(tǒng)天下??险堉鞴谔煜乱唤y(tǒng)之前,時刻緊握手中劍,指揮我曹軍將士為一統(tǒng)天下奮戰(zhàn)到底”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