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出了汴京城的范圍后,李皓命令御營軍修整,再重新整隊后便開始正常行軍。
因為如今叛匪主要集中在荊湖南路、江南西路、江南東路這三路,所以李皓與眾人商議后,決定先帶著大軍到江南西路的撫州與現(xiàn)有的剿匪人馬會合,再根據(jù)實際情況商議下一步如何做。
而后根據(jù)情況,規(guī)劃了這次行軍的路線,全程走的都是陸路。
在出開封府后,沿陳州、潁州、壽州、舒州、江州、洪州一路南下到撫州,整個路程有兩千多里,按照計劃大致要走一個多月的時間才能到目的地。
不過正好李皓也是打算將此次長途行軍當成一場訓練,再加上從開封府到舒州這一段路上很安全,沒有大的匪徒茲擾。
于是李皓便和眾人商議,在開封府到舒州這段路上便保持每日八十里路的行軍速度。
對于這點,眾人都沒反對,其中顧廷燁、楊文遠他們也是想鍛煉部隊,至于那幫紈绔則是單純不想在路上耽誤工夫,反正他們都有馬騎,也不用自己走路。
于是這項決策就正式實行了下去,另外李皓還命人在行軍過程嚴格按照軍法來執(zhí)行。
在軍隊行進時,至少要提前五里放出斥候偵騎,同時在行軍要保持隊列,每行十五里,就要停下來休息,重新整頓隊列。
具體規(guī)則是每日五更起床,然后梳洗、埋鍋造飯,聽講當日命令。
五更三刻,掌號吹響一通,擂鼓一通,各軍舉炊吃飯。
飯后整裝出發(fā),開始當天的行軍,毎個時辰必須行軍十五里,才能停下休整一次。
走出三十里,也就是二個時辰之后,埋鍋造飯,等所有人用過午飯后再繼續(xù)行軍。
午炊后的行軍,仍然是每十五里一休整,但最后一段路要走二十里,等一天走完八十里后,便要找尋地點準備結(jié)寨扎營了。
當然扎營地點的選擇也很重要,如果靠近城池。那還好說,直接靠著城池扎營即可,同時也能從城中進行補給。
但若是在行軍結(jié)束時,停在中間沒有城池倚靠的地方。那挑選扎營地點,便很重要了,要考慮水源、地勢等要素,不過這些暫時都是徐寧領(lǐng)著人再做。
等扎完營后,還要來安排專門的人進行汲水、放馬、樵采,等所有事都處理好了,就要關(guān)閉營門,再來埋鍋造飯。
每日如此,周而復始的都是一樣的流程,不過這連日行軍下來,給李皓得感覺確實各有不同。
不過其中感觸最深的,還是自己麾下這只兵馬的精銳程度。
要知道李皓從徐寧口中得知,一般就算是上四軍中捧日軍出征,能堅持每日日行八十里的都是少之又少,而御營軍每日行軍下來甚至還留有余力,這就很厲害了。
其中尤其是輔兵隊伍,本來正常行軍都是運送輜重的輔兵拖慢行軍速度,可這次李皓手下的輔兵卻顯得比正兵都更厲害,也一定程度激發(fā)了正兵們的斗志。
而與這些士兵成鮮明對比的,則是那一幫子紈绔們,騎著馬走上一天都顯得怨聲載道的。
不過對這些聲音,李皓暫時是沒打算管,準備先放一放。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