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知道這個計劃完整內(nèi)容的李皓和陳喜都深知,隨著崔明了解完后,只怕他就沒這么高興了。
因此在一頓其樂融融的家宴之后,李皓帶著陳喜離開皇宮時,陳喜又一次勸諫道。
「殿下,如今就向陛下呈交這份計劃,是不是過早了一些,莫不如還是重新調(diào)換一下,也能讓陛下慢慢接受。」
其實之前在李皓要提交這個計劃方案的時候,陳喜就不止一次的勸諫過了,希望李皓能循序漸進,避免和崔明產(chǎn)生沖突。
但李皓卻沒有采用,因為相比陳喜,李皓太明白人性了。
一個高高在上的帝王,是不會讓人擁有挑戰(zhàn)他的能力,即使那個人是自己的兒子也不行。
既然一定要過一關(guān),那還不如及早挑明,免得越到后面心中積怨越深。
畢竟有著多年的父子感情在,李皓真不想到最后弄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至于說隱忍到崔明過世,就更沒法等了,因為揚州慢在,除非李皓刻意為之,否則讓崔明長命百歲總還是不難的。
李皓真沒那個耐心,而且李皓本身還有完成任務的要求,鬼知道它會不會有時間限制。
所以要么崔明主動讓權(quán),要么李皓只能用自己的方法,在保留底線的情況下將其奪過來。
只不過和陳喜沒必要說這么多了:「不必了,如今我大宿整合了祁國,已然占據(jù)了先手優(yōu)勢,我們必須要保留下去。
否則一旦等褚國、琰國真正融合了所占之地,或者安、梧兩國回過神了,再想要去擊敗他們,就會需要更多的時間,對于百姓的損傷也會更大。
所以孤即使會身負罵名,也需要父皇早做決定,這都是為了天下早日一統(tǒng),讓百姓能從此免于戰(zhàn)火,過上安穩(wěn)平順的好日子?!?br/>
陳喜被李皓這話一激,也是回道:「殿下高義,我等一定助殿下完成大業(yè)?!?br/>
事實上,李皓的判斷也的確是對的,從錦衣衛(wèi)埋在崔明身邊的暗線回報。
頭兩日,崔明在閱覽計劃方案時,還是激情昂揚,可在看到有關(guān)軍政改革時,卻立馬就換了樣子,而那部分也是李皓整個計劃方案的重點。
因為看到這里的崔明,已然看出了這套計劃方案的實施難度,至少他沒有信心能完成。
而且自古新政改革就很少有皇帝親自下場,畢竟但凡改革,必然觸及舊有利益集團的利益,他們自然會想盡辦法阻撓。
到時真要出了差錯,總不能讓皇帝自己承擔吧。
崔明不像李皓,他對于新政改革的信心沒那么足,也沒有足夠的魄力和手腕來應對可能發(fā)生的問題。
對于具體的人選,第一個在他腦中出現(xiàn)的,就是提交這份計劃的李皓,只是很快就被他剃掉了。
一是因為忌憚,畢竟以李皓現(xiàn)如今的聲望能力,如果再總攬軍政大權(quán),那他再想收回來,就很難辦到。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