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貴神速。
王五意只帶不到1500人的騎兵直撲武昌,沿途不作停留,就是連荊州也不停。
其他人仍按原計劃行事。
詐開荊州再前往武昌會師。
從涴市出發(fā)到武昌約五百里,日夜疾行的話三天就能趕到。
奪取武昌的時機是有的,畢竟消息還沒傳到武昌,因此只要明軍速度夠快,完全能在湖廣總督張長庚收到風聲前拿下這座長江重鎮(zhèn)。
如此一來,是打是談,王五都能占據(jù)主動,不用因為擔心茅麓山軍民安危被清軍牽著鼻子走,從而再次喪失戰(zhàn)略的主動權。
圖爾格建議他利用四川綠營的“異動”主動和清廷談判,從而爭取對明軍最有利的條件。
出發(fā)點是好的,聽起來也的確可行。
畢竟于清廷而言,吳三桂才是最大的敵人。
如今夔東十三家就剩茅麓山的李來亨部,以及袁、郝兩帥殘兵,無論地盤還是兵力規(guī)模都對清廷產(chǎn)生不了威脅。
甚至于人心都已經(jīng)不在明,而在清。
因此若吳三桂沒有異動,清廷可以放心大膽的繼續(xù)剿下去,然后再圖對付吳三桂。
但吳三桂要有異動,清廷就得考慮繼續(xù)將軍事力量用在明軍身上,他們拿什么來對付吳三桂的十萬鐵騎。
兩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
二十萬兵馬圍了將近三年不但沒能把最后的明軍給剿了,反而葬送了一萬滿洲八旗子弟,還叫一部明軍給突了出來。
收到消息的清廷估計得拿算盤珠子撥一撥,算一算,清軍的實力是不是能同時打贏兩場戰(zhàn)爭。
顯然,清軍只能打一場戰(zhàn)爭,且對手肯定不是實力最弱的明軍。
那么,為了對付吳三桂這頭比明軍可怕幾十倍的猛獸,清廷還真有可能就此招撫明軍余部,并給予較為不錯的待遇。
畢竟,順治沒死前就一直在著手“聯(lián)順抗吳”事宜。
只要王五真肯談,和談成功的可能性至少八成。
總督是不可能的,給一兩府養(yǎng)兵應該沒問題。
雖然此舉會導致明朝的大旗就此偃旗息鼓,但對于抗清大業(yè)卻是極為有利。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