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不僅是吳三桂的老師,也是其老上司。
前明崇禎十二年洪承疇出任薊遼總督時,吳三桂便是其麾下八總兵之一。
本朝順治十年洪承疇出任五省經(jīng)略總負責(zé)南方戰(zhàn)事,時由四川領(lǐng)軍入黔的吳三桂亦受洪的節(jié)制。
順治十六年清軍攻陷昆明,云南平定,領(lǐng)大軍在滇的吳三桂按制應(yīng)當(dāng)回京,然而洪承疇卻上疏說云南地方險遠土司眾多不易治理,故要留精兵駐鎮(zhèn)。
而滿兵不適云貴氣侯,且于云南濫殺,因此洪承疇向清廷保薦軍紀相對不錯的吳三桂率所部兵鎮(zhèn)守云南。
順治考慮多番后遂封吳三桂為平西王,使吳三桂不僅成為大清第四個漢人藩王,更成為云貴事實上的統(tǒng)治者。
如果說李國英是吳三桂人生道路上的“益友”,不遺余力將處于低谷的吳三桂“拉上道”,那洪承疇無疑就是一手將吳三桂推上了人生頂峰。
真正的良師益友,不求回報的那種。
在得知荊州叛亂、滿城被屠,太皇太后竟欲以此事下詔革除鰲拜輔臣一職,洪承疇同范文程、寧完我均是心中駭然,且都認為太皇太后此舉實屬不智。
不說朝中大小權(quán)力都被鰲拜一黨掌握,就說這皇城的侍衛(wèi)安保力量也掌握在鰲拜一黨手中,如此,太皇太后下旨革除鰲拜輔臣一職,豈不是立時就將自身及皇帝的安危置在火架之上么。
若鰲拜發(fā)難,太皇太后如何自保?
皇帝又如何自處?
難道大清剛剛占領(lǐng)中國,就要發(fā)生一場宮庭政變么?
面對太皇太后的問詢,深知此事過于冒險,且于朝堂爭斗一直“置身事外”冷眼旁觀的三位漢官老臣皆是以沉默應(yīng)對。
無聲勝有聲。
見三人皆閉口不言,布木布泰當(dāng)然知三位老臣不同意革除鰲拜的,但鰲拜那狗奴才近來越發(fā)膽大妄為,令得這位歷經(jīng)三朝的女人也是十分不滿。
誠如車克所言,此時是對付鰲拜的最好機會,因為八旗上下都會支持太皇太后。
畢竟,三萬旗人由于鰲拜兄弟的愚蠢無能葬送在千里之外的湖廣,這筆賬鰲拜沒理由不認!
只要太皇太后出面,八旗必然對鰲拜群起而攻。
錯過了這個機會,恐怕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想要革除鰲拜,單靠太皇太后諭旨和八旗底層的支持肯定是不夠份量,所以必須召開議政王公大臣會議徹底結(jié)束鰲拜的專政。
有資格參加議政王大臣會議的除親王、郡王、貝勒外,貝子及國公一級也有一些有資格參加。
除此之外,就是各旗的議政大臣和六部的滿、蒙尚書。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