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一說:”我與他有些私交。“他見老者似乎在等自己說下去,只好繼續(xù)道:”半年多前朝廷詔燒道經(jīng)。我負責運經(jīng)書去大都憫忠寺。這和尚幫了我,因而結(jié)識。后來他因故身亡,臨終前托我將一樣東西交給泉州少林寺的張子銓。恰好我奉師命南行訪道,就來到此處。望前輩能告知張子全下落?!?br/>
“那和尚叫什么名字?”老者又問。
道一想想,決定照實回答:”他姓高,自稱高和尚?!?br/>
老者點點頭,然后話鋒一轉(zhuǎn):“你既是全真道士,能否為我言說全真道義。我也好知曉北方道學?!?br/>
道一拱手道:“在下不過全真新進弟子,實不敢與前輩談經(jīng)論道,不過若只問全真粗淺道義,在下斗膽試為前輩一說?!?br/>
于是道一便從三教歸一,內(nèi)丹為主,性命雙修,先性后命等全真基本要義開始,對老者講解一番。老者不時提問,還詢問了去年在大都長春宮佛道辯論的事。
最后,老者點點頭說:“看來你所言不虛。我雖不知張子全下落,卻可指引你何處去打聽?!?br/>
道一又一拱手:“多謝前輩。”
老者說:“少林寺被毀后,有兩個僧人逃至戴云山隱身玄妙觀?!?br/>
道一奇道:“他們兩個和尚變身為道士?”
“有何不可?”老者笑道:“我聽說數(shù)十年前元廷讓佛道兩家辯經(jīng),不也有十七個道士變成和尚?我本儒生,近年日讀道書,頗有受益。國家破亡,儒術不勝其拘賤。游神清凈,唯有道家尚可逍遙。”
道一聽他稱贊道家,心中高興,說:“聽前輩言談不俗,定是大家,不知前輩如何稱呼?”
老者拈須道:“不敢。老朽姓孫,從前曾在大宋為一小官。”
“原來前輩也是故宋遺民,隱居于此。”道一說,“朝廷現(xiàn)正不拘一格,訪求賢才,尤其是故宋遺臣。天下已然大定,前輩有才,可曾考慮出山為官?上可報效君主,下可造福百姓。月前我在臨安時也遇見不少儒生。他們正聚會商議此事。“
孫老立即沉下臉:”如此說來,你是來當說客的,來勸我降元的!“
”不敢不敢。“道一忙說:”前輩誤會了,在下絕無此意。在下與前輩素未平生,和前輩只是偶遇,怎會當說客。在下只是想到臨安儒生聚會一事,順便提及。“
孫老臉色稍緩:”那你說說,這臨安聚會,都有誰去了?“
”此會乃浙西儒學提舉葉李奉命舉辦。兩浙名士如趙孟府,張伯淳,凌時中,包鑄等三十余人響應。在下正巧去給葉李送信?!?br/>
就這樣,道一將聚會的經(jīng)過大致說了。當聽到鄧牧攪場后拂袖而去是,孫老手拍笑道:”痛快!道家人中果然忠義之士輩出。難怪本華二僧隱身為道。雖然出了佛門,也算對得起葬在這寺外的八百弟兄了?!?br/>
道一眉頭一揚:”這外頭埋的都是少林寺被毀時喪生的僧眾?“
”那還用說?!皩O老正色道,”那一仗如此慘烈。全寺僧眾十不存一?!?br/>
道一很是驚訝:”我卻不知伯顏征南有此一戰(zhàn)。敢情前輩述之?!?br/>
孫老喝了口水說:”伯顏取臨安后,自己北還,其副將董文炳繼續(xù)南攻福建。福建安撫使蒲庚壽密謀降元,少林寺長老元妙乃趙宗室之后,前去勸說不成。蒲庚壽懷恨在心,引元兵來攻。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