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雖然很早就開始進入商品經濟的經濟模式,但紡織業(yè)卻還是以那種家庭作坊的形式發(fā)展。
一個農民的地里,除了種植糧食之外,棉花也是他們種植的目標,棉花產出后,自己再紡織成紗線、棉布,占農民收入的比重是不可忽略的。
除了那些大城市,幾乎所有地區(qū)的農村,都是靠家庭手工來進行紡織業(yè),這是一種效率不高的紡織業(yè)。
但這種紡織業(yè)勝在生產成本低,棉花在那種經濟不夠發(fā)達的地區(qū),本身就價格低廉,一些地區(qū)的棉花甚至不足一兩銀子一擔。
只要山東的紡織廠全力對大明的農村紡織經濟進行沖擊,就能造成大量農民破產,而隨著工業(yè)化的發(fā)展,這樣的沖擊也是不可避免的。
不過趙巖還是要盡量將負面影響降低到最低水平,就南北來說,此刻北方動亂,南方安定。
北方很多地區(qū)千里荒蕪,而南方則是人口壓力較大,經濟抗沖擊能力較強。
因此選擇沖擊南方經濟最是理想,而北方經濟此刻萎靡不振,再去過分沖擊顯然只會讓情況變得更加糟糕。
南方受到沖擊后,只會迎來一個新的調整,并不會讓生產一蹶不振,因此沖擊南方市場成了趙巖的首選。
趙巖隨即給紡織廠定下了明年的銷售方案,海外能賣多少賣多少,自己供應的再扣除一部分,北方商品化市場再賣掉一部分,剩下的大部分棉花都賣到南方去,把南方的市場徹底占領再說。
只要徹底的占領了南方的商品化市場,就會造成大量的人口失業(yè),趙巖招募百姓的機會也就來了。
歷史上不管是蒙古還是滿清全面入侵時,北方并沒有什么抵抗,而南方的抵抗最是厲害,這些游牧民族在南方殺的人也最多。
這是一條種種歷史原因和地理原因造就的現象,北方百姓肩負著長期抵抗游牧民族的任務,南方百姓則肩負著向政斧輸出財政收入的任務。一旦異族全面入侵時,北方百姓都是已經被削弱到了極點的時刻,敢抵抗的都在之前死得差不多了,同樣也沒有那樣的經濟實力去抵抗。
南方失去北方的保護后,就算是抵抗也支撐不了太長時間,因為南方沒有那個軍事底蘊,最成功的是南宋,也沒堅持多久。
此刻的明末就已經到了這種危亡時刻,北方的民族力量已經較為虛弱了,急需從南方補充力量。
北方人并非不擅文,只是環(huán)境因素不那么穩(wěn)定,百姓也沒南方的富庶,所以造成了文化方面較差的現象。
而南方人也并非不會武,只要加以訓練就能成為一個很好的戰(zhàn)士,只是平常不用面臨那種動亂的環(huán)境。
只要讓人民穩(wěn)定、富裕,這種南北兩方的文武差距是可以調和的。
目前趙巖對民眾進行思想教育,治下的北方百姓大多都知曉民族大義,將南方移民來的百姓訓練一番,也能得到許多良好的士兵,這算是一種缺點的改造。
再把南方的人口和北方的人口混合,慢慢的自己就會進行調和,文化、素質、風俗等等逐漸達到一個平衡點。
大明的人口大部分都集中在南方,趙巖想要得到更多的人口,就得在南方下功夫,只要對南方的經濟沖擊起到效果,就算洪承疇和崇禎不讓他從陜西移民百姓,他也能從南方得到大量人口。
……趙巖的命令一下,紡織廠立刻加班加點,全力生產棉布,并且全力打造織布機,加大棉布的產量,不再向南方輸出棉紗。同時在南方大量收購棉花,凡是有的一律購買,前提是一旦棉花的價格不超過四兩。
針對南方的經濟沖擊正式開始了。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