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李曉峰和圖哈切夫斯基之間的爭論說白了還是思路不同。↖,或者說他們心目中的坦克發(fā)展方向完全不一樣。
李曉峰心目中的坦克更接近后世的主戰(zhàn)坦克概念,這是一種全能的坦克,既要能快速機動突破作戰(zhàn),還要能承擔(dān)摧毀敵人坦克的任務(wù),最后還得支援步兵作戰(zhàn)。也就是用一種坦克去承擔(dān)絕大部分作戰(zhàn)任務(wù)。
而圖哈切夫斯基的想法不同,他認為術(shù)業(yè)有專攻,不同的坦克承擔(dān)不同的任務(wù)。輕型坦克承擔(dān)前出偵察任務(wù),中型坦克擔(dān)任機動作戰(zhàn)和大縱深突破任務(wù),而重型坦克則承擔(dān)支援步兵攻堅的任務(wù)。三種坦克各司其職并緊密配合。
所以在圖哈切夫斯基看來,輕型坦克就不需要太重的火力,強調(diào)機動性能就夠了。而中型坦克要承擔(dān)縱深突破任務(wù),在保證一定機動性的同時,堅固裝甲防御,至于火力,務(wù)必確保能夠摧毀敵人的裝甲力量。所以圖哈切夫斯基很看重中型坦克的反坦克能力,認為必須保證中型坦克遭遇到敵人的中型或者重型坦克時有較強的反裝甲能力。至于支援步兵作戰(zhàn),圖哈切夫斯基認為這并不是中型坦克的主要任務(wù)。
用他的話說:“中口徑坦克炮威力太小,對付堅固工事的能力遠不如大口徑火炮,在重型坦克上安裝較大口徑的坦克炮支援步兵作戰(zhàn)才是正路?!?br/>
所以按照圖哈切夫斯基的設(shè)想,蘇聯(lián)裝甲兵的構(gòu)成應(yīng)該是這樣的t-60或者t-70輕型坦克突前偵察,t-34-57作為主力伴隨突破集群移動。而重型坦克則作為突破力量同步兵一起作戰(zhàn)。一旦打開了突破口。大量的t-34-57立刻跟進,像潮水一樣將突破口洗大,然后快速向縱深突入,不給敵人重新堵上突破口的機會,并包抄合圍配合步兵將敵人分割殲滅。
很顯然,在圖哈切夫斯基的設(shè)想中,t-34不需要太強的支援步兵火力,這項工作完全可以交給裝備122毫米d-25榴彈炮的Вn-2和裝備100毫米火炮的t-54去干。t-34只需要關(guān)照敵人用于封堵突破口的裝甲力量就足夠了。
看上去。在這種分工合作下,t-34確實只需要保持足夠的反裝甲能力就行了。反正它就是個裝甲打手的角色,只需要干掉敵人冒出來的坦克就夠了,至于支援步兵作戰(zhàn),在圖哈切夫斯基看來:“完全沒有必要!”
自然的,圖哈切夫斯基就對d-5t不感興趣了,在他看來d-5t反裝甲能力不如zis-2,支援步兵打碉堡的能力不如d-25t,屬于不倫不類的存在,這種不上不下的存在完全沒有必要在紅軍裝甲兵中存在。
但是在李曉峰看來。圖哈切夫斯基的選擇太偏激了,也許在坦克發(fā)展的早期階段。因為坦克主要性能的三大方面難以照顧周全,只能發(fā)展不同類別的專用坦克來滿足需求。而到了1942年,這種陳舊的老思想已經(jīng)完全過時了。隨著裝甲、動力和火力技術(shù)的發(fā)展,完全可以用一種或者兩種坦克取代三種坦克的職能。
而且這么做,對于后勤,對于生產(chǎn)的壓力要比同時搞三款或者四款坦克小得多。而且隨著時代的變化,按照圖哈切夫斯基的思路搞,局限性很大。
前面說過了zis-2的反裝甲能力是沒有問題的,發(fā)射新式碳化鎢次口徑穿甲彈的時候,它的威力比d-5t還要大一些。但是,它也就剩這么一個優(yōu)點了,除了紙面上的穿甲能力稍強之外,和d-5t系列的85毫米坦克炮相比,其他方面它全部都是劣勢。
比生產(chǎn)成本和工時,zis-2比d-5t麻煩一截,如果它好生產(chǎn)也不會在1943年之后才投入量產(chǎn)。比反裝甲能力,紙面上的數(shù)據(jù)比d-5t稍強,但是實際上恐怕是兩回事。從后來的評價看,zis-2的穿甲彈,因為口徑小彈丸輕,遠距離存速能力是有問題的,也就是說在中近距離上它很神,但是超出1000米以外,其反裝甲能力是直線下降。并且該炮因為彈丸輕,穿透裝甲之后的殺傷力略顯不足,從后世的調(diào)侃看,這門炮屬于神針,只能在敵人的裝甲上穿一個小洞,穿甲后效不足。
當(dāng)然,這也不是什么大問題,誰讓zis-2的速射快,牛逼的炮手和裝彈手一分鐘可以開二十炮以上,可以用連珠彈雨打癱對手。真正要命的還是這門炮支援步兵作戰(zhàn)的能力太差了,因為口徑小,其榴彈重量輕裝藥少,自然威力也小。而步兵需要有足夠的威力的榴彈為他們開路。
比如歷史上美帝諾曼底登陸之后,為什么一度死抱著75毫米坦克炮不放手?原因就在于75炮的高爆榴彈比76.2的要好得多,步兵相當(dāng)滿意其支援作戰(zhàn)的能力。與之相反,76.2毫米坦克炮屬于長身管加農(nóng)炮更合適發(fā)射穿甲彈,其榴彈因為彈壁厚,裝藥和破片少威力有點小。
至于zis-2,好吧,57毫米口徑就基本宣布它跟高爆彈無緣了,這門炮一開始就是一門純血統(tǒng)的反坦克炮,只能干反裝甲的活計。至于用榴彈打工事,或者用榴霰彈將戰(zhàn)壕里的步兵打跑,這它真心是不適合。
實際上李曉峰的看法也是如此,他認為zis-2就不適合成為坦克炮,還是老老實實的去做他的反坦克炮吧。發(fā)展一些su-57坦克殲擊車倒是沒問題,至于取代d-5t這不是開玩笑么,d-5t比它容易生產(chǎn),造價更低,而且多用途能力更強。干啥要用更麻煩的zis-2。
所以,李曉峰自然是旗幟鮮明的支持d-5t成為t-34和t-35的主炮,至于d-5s的工作(裝備su-85)。他倒是不反對讓給zis-2。不過圖哈切夫斯基不干哈。他就是要用zis-2一統(tǒng)天下。理由是方便后勤和節(jié)約成本,在他看來zis-2不光要接替su-85的工作,還要搶t-34-85的飯碗。
這下李曉峰就不答應(yīng)了,所以就弄出了這場比武。按照圖哈切夫斯基的說法:“zis-2和d-5系列火炮只能留一個,鑒于zis-2的反坦克能力更強,d-5系列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
李曉峰自然要反駁了:“我不認為zis-2的反坦克能力比d-5系列更優(yōu)越,而且d-5系列火炮的生產(chǎn)更方便以及多用途能力更強,這是zis-2根本就比不上的。我認為這兩種火炮是可以共存的。如果一定要下馬某一種,我認為zis-2才是那個需要淘汰的!”
圖哈切夫斯基自然不管d-5的什么生產(chǎn)成本和多用途能力的優(yōu)越性,反正他就是咬死了一點,他就是堅持zis-2的反裝甲能力更強,只能留下zis-2。
而他的說法,也真的徹底的激怒了李曉峰:“誰的反裝甲能力強,比過才知道。讓zis-2和d-5上靶場比一下,贏的留下,輸?shù)南埋R!”
圖哈切夫斯基當(dāng)時很輕蔑的哼了一聲,因為zis-2和d-5又不是沒上過靶場。以前贏的都是zis-2,既然某人不怕丟人。那他也樂得打臉。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