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以嶺口村為中心,附近的山村紛紛開始了挖冬筍的活動。
其中以嶺口村的村民最為忙碌,因為男丁們大批地進山挖筍,工坊收入了大量的竹筍,又請了各家的婦人前來剝殼、切筍、煮筍……
若是天氣好,便放在工坊的院子里曬干,若是天氣不好,便放到烘干房里烘干。
這些都需要人力。
只是筍干不比山菌,光是烘干便要兩三日,柴火消耗得很大。無奈之下,便只能從村民們手中收柴。
姜老頭看著加工坊里繁忙的景象,也不知該高興還是該嘆氣。
他日日賣柴,卻沒想到有一日竟也要花錢買柴。
正想著,就聽周老太喊道:“老頭子,有人送柴來了,你去給結(jié)一下賬?!?br/>
“誒?!苯项^應(yīng)了一聲,揣著懷里的銅板去給人結(jié)賬去了。
因為加工坊日夜不停的運作,才剛接管工坊的周俏頓時手忙腳亂了起來,好在白天有劉素一邊幫她,一邊教她,晚上又有姜岳水和姜岳山兩兄弟幫忙,她才總算穩(wěn)當(dāng)了起來。
周老太則帶著兩個女兒,在工坊里一邊幫忙,一邊監(jiān)工。
這可是工坊接的第一個大單子,若是沒做好,豈不是自毀招牌?
因此她要求十分嚴格,不僅筍干的大小、薄厚有要求,煮的時間、晾曬、烘干的時間也有要求。
還有一些諸如不能留指甲、衣裳要整潔、每次干活前需得在她的監(jiān)督下凈手之類的衛(wèi)生要求自是不提。
而在眾人忙碌之時,姜云也沒閑著。
之所以沒去加工坊幫忙,那是因為她的香菇要準(zhǔn)備出菇了!
為了讓香菇順利出菇,姜云一天要往種植園跑好幾趟。
早上給香菇們蓋好透光的油紙保溫后,去上學(xué)堂,中午回來檢查濕度、澆水,到了晚上又要收起油紙進行降溫。
同時還要做實驗記錄、完成系統(tǒng)的課程,也是忙的一刻都不停歇的。
等到第一批香菇需要采收的時候,恰逢蘇先生去搖鈴出診的日子,學(xué)堂里放了假。
眼看著干貨工坊里依舊忙碌的景象,姜云盤算了一下自己的錢,決定以一人五文錢的工錢,請同窗來采摘。
因著天氣好,采摘好的香菇便直接架在院子里曬上了。
等周老太他們回來,看著院子里晾曬的香菇驚地半天說不出話來。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