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要寫論文,今天只有一章……
“那人竹杖芒鞋,說著一口外地口音,并且腰揣長劍,看上去風塵仆仆,十分疲憊。★他沒有帶路引就想住進亭舍里,根據(jù)新頒布的魯國之法,亭舍僚吏必須驗證投宿者身份或路引,才能接納,若不查驗,則要被追究責任,舍吏見他形跡著實可疑,便報于官府……”
澹臺滅明一向穩(wěn)重,這才被言偃極力推薦,得以成為任縣縣令。也不知是他倒霉,還是機遇,剛上任兩個月就遇上魯國伐邾,萬余大軍要在他轄區(qū)駐扎。于是澹臺滅明張羅糧草、尋找駐地、征召民夫,忙得不亦樂乎,剛剛布置完畢以為可以歇口氣,縣里又說現(xiàn)了間諜!
“那人似乎已有警覺,縣吏帶人去捉他時,被此人用劍鞘擊倒數(shù)人,我和縣司馬緊急調(diào)用亭卒鄉(xiāng)兵,將亭舍團團圍住,花了數(shù)十人之力才將他制住……”
澹臺滅明想想都覺得后怕,那人應(yīng)該是個劍術(shù)高手,不過奇怪的是卻沒有殺心,因為倘若他當時拔劍,殺出一條血路離開也不是不可能,那樣的話,澹臺滅明的罪責就大了。
“不想小小任縣,竟然還混進來如此人物……”趙無恤也有些詫異,哪國能有這么厲害的間諜?旦夕可亡的邾國肯定是不可能的,或是齊?吳?鄭?
幸好趙無恤早已料到這種事情,已上了保險:魯國和趙氏七郡一樣,實行了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每家每戶都有桑木牌的”籍證“,也就是居民身份證,這是趙氏統(tǒng)治深入基層的標志。
此外,一般而言各縣下的鄉(xiāng)村都過著雞犬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的生活,只是偶爾去集市上換取生活必須品,出門遠行的要么是商賈,要么是士人游俠,或者外國使節(jié)。于是趙氏規(guī)定:凡人員遠離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戶籍所在地給一種類似介紹信、通行證之類的公文,叫“路引”,若無路引或與之不符者,是要依律抓捕的。
這一是為了杜絕敵國間諜出入無阻,二是為了防止民眾跑到外國去。如此嚴密的管理體系,是以什伍戶籍制度為基礎(chǔ)的,除了趙氏七郡和魯國外,其余諸侯根本沒這種意識和手段,還停留在“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的任意走動狀態(tài)。
所以因為拿不出路引和桑牌而被抓的外國間諜著實不少,比如今天的這個倒霉鬼,但此事交由下面的軍吏處理就行了,何必要上報到趙無恤這兒呢?
原來,其中還有幾分蹊蹺。
澹臺滅明解釋道:“吾等將其抓獲后,一搜行囊,現(xiàn)他用筆墨紙張描繪亢父之險,還記錄趙軍營地布置……臣認為此人必為敵國間諜,事關(guān)重大,便將他押來大營,請上卿落。此外還有這些東西……”
他擦了擦汗,將一疊寫得密密麻麻的紙遞了上來。
紙張雖然已經(jīng)在中原普及十余之久,價格也降低了很多,但能用得起這么多紙記錄文書的人,定非尋常間諜,而且上面寫的東西,更讓澹臺滅明讀之心驚!
趙無恤不明所以,打開一瞧,這間諜是個人才,地圖畫的很是不錯,行軍的人拿到的話會如獲至寶,趙軍營壘布置也標明了重點,很方便襲營。至于那些像是信件的篆字……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趙無恤頓時一驚,連忙掃了一眼,繼續(xù)往下一篇翻去。
“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是故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我勒個去!
趙無恤差點脫口而出。
這些每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shù)奈淖?,他或許背不得,但只需要看一眼,就知道是哪一本巨著里的。
為了確認無誤,趙無恤飛快翻完全篇,不由自主地捏緊拳頭,重重錘了一下案幾,接著又錘了一下,第一下是震驚,第二下則是喜悅。
“那人現(xiàn)在關(guān)押在何處?”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