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何為道?”
“何為教?”
寧恒本以為老秀才宋昌明要講中庸在儒家核心地位極其科考中的重要性。
但沒想到,他今日開篇,卻不以常理度之。
連拋出兩個問題。
這兩個問題,看似簡單。
卻沒那么容易回答。
字面上的意思是說上天所給予人的氣質(zhì)叫做性,依照本性去作事叫做道,修道的方法就是教化。這個道,不能離開本心;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正道了。
寧恒已經(jīng)準備好作答。
但是,宋昌明卻沒有叫學子回答。
而是捻須沉吟片刻,續(xù)說道:“儒者,啟智,致知,爾后修身,立命,子曰:好之,樂之。故學者,是為修身,心有期許,后學有所成,方可立命行仁,此為道,亦為教,修行之始,無前無后,乃在自身。”
“在座者,五歲開靈啟智,若苦學則成才,童生者,亦可【明眸夜視】,秀才者,聚才氣而啟智,然而學而惑,故而常為【紙上談兵】,若再進一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知其根本,是為致知,到那時,【出口成章】亦無不可。”
說到此處,宋昌明神色有些悵然,那么一瞬失神之后,重新變得古板,只是目光不再那么混濁,好似深邃如墨,滄桑不再。
稍頓,他補充道:“此為儒道修行之法?!?br/>
說到此處,正值寒風狂吹,風雪紛飛之時。
冬雪如黍米簌簌而落,滴落在書院瓦脊之上,滴滴答答作響。
宋昌明又說了些什么。
但都被寒風吹走了聲音。
聽不清他在說什么。
反倒是學堂學子,經(jīng)久未見如此狂浪之雪,紛紛凝視窗外,或是抬頭看瓦脊。
寧恒心思澈明。
若有所悟。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