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沖點頭嘆息道:“我自然知道是誰。而且不止我知道,連你也知道,幾年前見過不下三四遭,出閣時咱們也都俱過禮——便是謝家大爺繼室劉夫人的內(nèi)侄女兒,前兵部員外郎劉勛家的孫小姐,現(xiàn)蘭州守備劉慶的妹子,名字叫婉兒的?!?br/>
范氏吃驚道:“原來是她!果然還記得的。她小時原曾跟著那劉大太太在謝家住過幾年。但不過是為父母、祖父母俱喪,兄長又從軍,她年紀幼小,家里無人扶持,謝家大太太是做姑母的,不能放心,這才帶在身邊教養(yǎng)幾年。等長得大了,自然是她兄長接回去,議親、嫁人,再沒什么可說的。竟不知與外甥還有什么糾纏!”
顧沖苦笑道:“哪里就有糾纏?只不過是謝楷這傻小子一個人的糊涂心思罷了?!?br/>
范氏聽了,一發(fā)地好奇起來,問道:“外甥一個人的心思?這倒也合情理。只是究竟怎么回事,老爺可能與我說?”一邊問,一邊又續(xù)了滿滿一杯茶遞過去。
顧沖接了茶在手,說道“也罷,告訴你知道也好。當初那劉家小姐,確是因為父母早喪,依靠的祖母又亡故了,才被唯一嫡親的姑媽、謝家大太太接到身邊的:一則她兄妹手足的情誼;二則是她母親生前最愛的孫女,直到臨去時都放心不下,照料好了她,也就是與自己母親盡了孝;三則雖有庶兄劉慶,到底不是同母所出,又是早早投軍,長年在西北軍營里面,也照看不到。當初接到謝家時,也不過五六歲、六七歲年紀。謝家老太太是個愛熱鬧,又最疼孫兒女的,憐她少失怙恃,便叫和孫女們一起跟在身前,平日的起居教養(yǎng)皆是一樣。偏生有這謝楷,幺子嫡孫,年紀既小,又是打自落地起便養(yǎng)在老太太房里,萬般的疼愛,故而從小與姐妹們在一處廝混慣了。這劉家小姐來了后,自然也是在一起。兩人年紀相仿,親密友愛,耳鬢廝磨一直長到十三四歲。那劉婉兒容貌出挑,才學女紅又好,就比起他家的姑娘也半分不差。而外甥人大心大,漸漸知道男女的事情,結(jié)果少年人一段心思,竟傾注在這一個身上?!?br/>
范氏聽了,忙問:“外甥傾心那劉婉兒,那姑太太可知道?”
顧沖點頭,道:“怎么能不知道。外甥雖說也知書識禮,到底年紀小,心里有什么事,言語行動間如何不帶出來?自然瞞不過他母親。姑太太就同老太太、劉氏大太太商議了,給蘭州捎了信。劉慶親自帶了人到南京,先接了妹子,一家人安置在南京別賃下的宅子內(nèi);又請他姑父姑母做主,替妹子張羅一門好親。謝家大爺便聽了我們姑老爺?shù)奶嶙h,做主將劉婉兒許了應天府柴昌的長公子柴茗?!?br/>
范氏說:“是了。我也記得是柴家。那柴公子年紀稍有些長,然而出身門第、家肆品貌都好不說,他自家還是個進士,在六部衙門里頭行走,前途上再順暢也沒有。我們一群娘們兒內(nèi)里頭議論起來,還說謝家大太太真真大方,兄嫂留下來的侄女兒,竟不比自己親生的少用心,尋了這么一個好女婿去?!?br/>
顧沖道:“說起來,謝家大爺把這件事情實在做得漂亮。且就說年長,當時柴茗也不過二十三歲,因替祖母守孝才將婚事延擱下來。但到底也不能算小,故而柴家催得婚期也緊。又恰好是柴昌這一任將滿,已經(jīng)有旨意說要轉(zhuǎn)回朝廷六部的,就想把娶婦、返京兩樁合成一樁:柴茗到南京迎娶,兩家行過婚禮后便奉父親回京。因劉家已無別個親近長輩,謝家大爺同劉氏太太將姑娘接來謝家住了這些年,相待媲如親生不說,又有老太太向來偏疼,故此竟當是謝家嫡小姐一般地置妝送嫁。那時謝家上下忙作一團,人來人往的都是喜氣,只有外甥得知消息就病到起不了身,但到底無可奈何?!?br/>
范氏聽到這里,嘆一口氣道:“這樣說,果然是外甥的一廂情愿。但也幸虧姑太太見機,否則任由了小孩子家心思脾氣,好歹不知地,萬一鬧出什么事情來,可是一生的名節(jié)都完了?!甭韵胍幌?,又說:“我也記得那劉家小姐,確實極標致俊秀的人品,又有一股子書香門第出來的清氣,正是個清清白白的好女孩兒。外甥心里面是她,眼光竟也不算糟糕呢?!?br/>
顧沖卻是用力搖頭,道:“他這里眼光是不糟糕,但這個不糟糕,于其他的事情卻是大不妙。說起來外甥也算是少年風流了:且不說從小與姐妹們在一處兒,長日混跡脂粉之間,十一二歲就能做些極風騷華麗的濃詞艷曲,單是十二歲那年與他家里幾個兄弟偷入那秦淮風月地,竟憑一支笛子曲兒就成了那青樓魁首的入幕賓——幸是年紀小不妨事,到底連同去的那些個兄弟一頓好打。到十三四歲,愛上梨園戲曲,于是什么善曲名劇、歌譜話本,幾百上千種的搜羅來;又是到處訪音問聲,把江南一片凡是稍有名氣的班子一個不落地走遍,戲子優(yōu)伶結(jié)交了無數(shù)。他自己也寫本,也串戲,一副嗓音身段兒有時竟比那正經(jīng)科班出身的還強。金陵城里說到膏粱子弟、風流紈绔之徒,誰能不提一提謝家十六郎的名號?偏偏外頭這樣的熱鬧,到真正‘情’字一道上,卻是半點風流姿態(tài)都沒了,既認定了,便是除劉家的那一位,任她玉女天仙,誰也看不上眼。以前在家還同丫頭調(diào)笑,表兄弟姊妹親近起來也偶爾會忘形,劉家小姐嫁入柴家后,這等情形卻是再也瞧不見了。最要命的是,他這廂漸漸大起來,家里頭少不得開始思量給他議親的事,他卻像打定了主意一般,只是推托不肯;平日家里會賓客親友,但凡撞見真正露出些意思來的,竟什么也不顧也不管,或言或行,必定要打消了他人主意才罷——別人倒也還不打緊,那一年竟把臨清王府的老太妃給沖撞了?!?br/>
范氏聽到這里猛地一嚇,忙問:“臨清王府的老太妃?難道就是五年前那一次,謝家姑老爺、姑太太半夜上門,又請老爺過去的那回?老爺當時說,謝家大爺在朝里有些急事想走臨清王府的門路,因我們在明州府的時候跟老太妃娘家有些往來交情,姑老爺姑太太才尋過來。原來是為了外甥!老爺怎的竟也瞞了我?”
顧沖道:“我不是不想你多心么?當時事情突然,又是這樣的情由,就是自家人也不太好告訴的。何況我素知你不耐煩金陵家里面事情。姑太太雖然是出門的女兒,到底也姓顧,且又是先頭太太生的。能不煩著你的,我一個人料理了便是?!?br/>
范氏聽了丈夫回護之語,又是歡喜又是感慨,但也不免說:“話雖這樣,總覺得老爺是小瞧了我。”
顧沖笑道:“我若連你都不能護住了,又算什么人?說到底,都是我連累了你,跟著我千百里的奔波,一輩子吃苦受罪。好容易安定幾日,怎么能再為我家里面人操心?且這件事情,原也只有我出面。到底是內(nèi)外有別,我去說話走動,就是小孩家不合沖撞了長輩,那邊還多賣幾分情面,若牽了你進來,只怕外頭就要想到旁的事情上去?!?br/>
范氏點點頭,說:“老爺說的有理。只是,這件事究竟如何?有老爺出面幫忙說話,臨清王府那頭想來是不會多說甚么。然而外甥這頭,怕是不好過?!?br/>
顧沖道:“如何不是這樣。雖然從王爺、太妃到王府上下都說不怪罪,到底是一場天大風波,謝家上下不知費了多少工夫才打點周平渡過去,老太太更是受驚病倒,從此再沒起得來床,拖了四五個月就故去了。雖說也是上了年紀,身上多多少少病痛,一時發(fā)作,終究不能熬過去,也是命數(shù)如此。只是事出有因,到底外甥這一場變故可算是觸發(fā)的由頭。就為著臉面,家里家外不許多言,單外甥自幼老太太偏疼溺愛,說一輩子心思都耗在他身上也不為過,他自己心上如何過得去?然而外甥雖自認不孝的大罪,外人跟前也再不作出那些形狀,只是內(nèi)心里卻紋絲兒不動。謝家老太爺、姑老爺下死命笞撻了幾次,到底都不能改;恨得要遠遠送開,叫著實吃些大苦頭,又是骨肉連心,上頭幾位叔老太太,下面姑太太總不能舍。萬般無法,這才用了我的主意,將外甥送到明陽書院里頭,拜在程葉知門下,并跟著黃、周、錢、黎諸位先生學習。一來是男兒正業(yè),二來以此轉(zhuǎn)移開他心思,三來也叫他打開眼界,看一看真正的讀書治學之人。”
范氏這才恍然,道:“原來如此!我原還說明陽書院雖好,各位坐席授課的先生也都是當世大儒,學問各個一流。但書院終歸是造惠寒門學子的多,如咱們這等門第的子孫去的卻少。怎的當初老爺就寫信給姑老爺讓送外甥去?怎的謝家姑老爺又便當真依了老爺送了外甥去?竟不知道里面有這些個道理緣由!”
顧沖道:“其實那時想的是書院里有多少位真學問的先生,又有一眾年紀上下所差不多的同學,藉此便利,好在經(jīng)書典籍乃至科考舉業(yè)上用功,才是為人在世的正途。且同學相伴,或讀書,或游學,開眼界增見識,無論如何都比一味清靜虛空的禪寺道觀要來得好,也符合外甥向來的脾性。還有,書院就在金陵城里。雖說既拜了師就要隨侍在先生身邊,宿在書院里頭,到底離家不遠;實在有什么事情,或者長輩們與姑太太惦念了,隨時傳個口信,當日帶到,差不多當日也就能回去。至于外甥自己,一來久慕書院之名,愿意跟隨幾位先生學習;二來也避開家里那些事,尤其提親議婚的,用‘功業(yè)未立’的話推脫,也算是師出有名——幾下里便宜,故沒有不滿,當時就讓他去的。后來又是謝家老太太歿了,守孝讀書就更當正理。這幾年外甥在書院也著實學了不少,書本上的東西自不必說,為人處事、迎賓待客都比從前大不相同;也知道把那些過分輕狂桀驁,恃才驕物的性子略略收攏起來。厚積薄發(fā),謙和知退,難道不更是世家公子的風流氣度?”
范氏聽了,忍不住笑起來:“聽老爺這么一說,果然處處有理,四面得利。只是這‘厚積薄發(fā),謙和知退’八個字,聽起來怎么不像是說外甥,倒像是說老爺自己個兒?”說得顧沖也笑了。
范氏這才續(xù)道:“然而外甥在為人、學問上頭,倘真能如老爺一般,姑太太、姑老爺一家想來也必然是心滿意足的了。可見老爺?shù)降资窃诔伤?。只不過,方才聽老爺這么一篇,外甥對劉家姑娘的心思,拜先生入書院的真正情由,這些都是明白的。但還記得前頭,老爺說外甥此來是為家里頭為他議親的事情,我卻又糊涂了:五六年、七八年前的故事,外甥縱心里頭還有疙瘩,放不下這么一個人,也不至于聽著些風吹草動就遠遠地避出金陵城。況這親事,哪家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天底下再沒有其他的道理。他就避出來,也不過是暫時的一避。說的不好聽些,‘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一時父母長輩商定下來,難道還不遵命回家完婚的不成?到底不是小孩子家,若是這般心思,卻也太可笑了些?!?br/>
顧沖道:“你說的如何不是正理?不過還想不到外甥心思。他從小事事如意,除了這一樁,竟沒有不順遂的;唯獨此事,雖用盡了心力,終究不能如愿圓滿,便如佛家所謂‘求不得’,因而印象才最深。偏他本性又是個多情的,少年時受那些歌詞戲曲的熏陶,把男女情意看得最重——以為任他有緣無緣,自己既然有心,就該學那尾生抱柱的堅守;既然已為此得罪了貴人,忤逆過親長,就更該專心向?qū)W,而后建功立業(yè),把那一己私情統(tǒng)統(tǒng)摒棄:如此君王卿卿皆不誤,才不負大丈夫生平‘信義’二字,也勉強面對得過親長祖宗。他既有了這般念頭,這些年讀書也肯用功刻苦,但心里面對婚事的疙瘩也結(jié)得越深越緊。舊年姑老爺與我?guī)状螘?,說到情形,都著實地替他擔憂。姑太太那里也兩次三番地懇煩我尋機為他開解。只是我們既不在南京,到底鞭長莫及。又不知他這點念頭究竟到何種程度,故此也沒實在地應過。而今看來,姑老爺、姑太太的擔心實在不無道理。若兩日后南京書來,果然提到議親之事,便是外甥當真存了此念;匆匆忙忙到常州,就是向家里頭‘明志’的?!?br/>
范氏聞言嘆息一聲:“如果是這樣,倒實在難為姑太太姑老爺了。畢竟聯(lián)姻成親,總要夫妻和合,彼此和睦順意的才好。外甥世家公子,又讀書識禮,斷不會作出違逆父母抗婚的事情??尚睦镆恢贝媪诉@么個念頭,夫婦不能敬愛默契事小,若一步想錯走岔,做成個冷漠偏激、固執(zhí)一流,這前程可也就走到頭了?!?br/>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